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查看:3059 | 回復:2 發帖

我们的舌头

良友电台  拥抱每一天



凡不能在舌头上有约束的,就不能做一个得胜的人;凡不能在舌头上做一个让主做主的,他在仇敌面前总是失败。

基督徒的侍奉和见证会多受打击,许多时候是因为在言语上犯了罪。
许多信徒可以逃避肉体中的大罪,但是他们却往往无法胜过嘴唇所犯的罪。
我们舌头就像一个洞一样,能够将神的能力统统引出去。

一个人的生命往往因为闲话而败坏失败;教会的生命也往往因为闲话而受伤分裂。
一个人对于话语能不能约束,也就显明他对于自己能不能约束。
要学习为着造就人而开口,也要学习为着造就人而不开口。
我们生活中最容易失败的就在我们的口舌。



苦难中看见恩典

上一次我们谈到如何在苦中作乐,我们要接受生命是有缺陷的,生命是有限制的,生命是快乐的。最后我们谈到我们必须要留意上帝的恩典,我们才能够看见上帝是坐在宝座上的,不论我们的境况如何,我们就有力量在痛苦中向前迈进。

在香港曾经发生了一宗骇人听闻的命案,两位青年在北郊宝马山遭抢劫和谋杀,17岁的男死者身上有百处的伤口,后来警察捉到了疑凶,他们在1987年1月21日被裁定罪名成立。记者问男死者的父亲说:“为什么你在整个的审讯过程中这样的镇定和平静呢?”他回答说:“我是基督徒,相信上帝的工作,另外我学会了不只是想儿子的死,也想他过去17年的生命。我不集中在失去了儿子,也想仍然有个孩子。”

大陆的作家曾经在1986年12月30日在北京首都体育馆举行了大型的文学晚会,最后发言的是张承志先生,他回顾“文化大革命”造成的伤害,说:“无论我们曾有过怎样触目惊心的创伤,怎样被打乱了生活的步伐,怎样时至今日还感叹青春,我仍然认为我们是得天独厚的一代,我们是幸福的的人。在逆境中,在劳动中,在穷乡僻壤,在社会底层,在痛苦思索和扬弃的过程中,我们也找到过至今感动,甚至于温暖着自己的东西。”

台湾有两位名作家杏林子和三毛,她们是好朋友。杏林子12岁就患了类风湿关节炎,全身90%的关节都损坏了,腿不能行,肩不能动,手不能弯,缠绵病床几十年,进出医院数次之多,连她自己也都记不清楚了。杏林子她曾经分享三毛有一次去探望她的经过:三毛看见我病得难过,热心过度,竟然要求上帝早早地把我接去享福,吓得我连忙阻止她。
天堂虽然好,但是别人欠我的债还没有偿清之前我是不甘心走的;我欠人的,也尚未还完,也没有办法安心地走。我就是这么一个死心眼的人。我跟上帝祈求过90岁,至于打不打折扣,就在于他了,那这样至少我还有50年的时间可以做很多的事。等到有一天,上帝满意地在我的结算单上盖上章子我就含笑无愧而去。

三毛她所见到的只是杏林子的痛苦,她的眼睛被泪水所遮蔽,看不见上帝在杏林子身上的恩赐,而杏林子抹去了眼泪,看见了上帝的恩典,让她有力量做很多的事,也还有不少的事等待着她去做。她在苦中作乐,不愿离世。



因此我们在痛苦中流泪时,不要只是集中在痛苦上,而忘记了上帝的恩典。主耶稣离世前,对门徒说:“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你们将要痛苦,哀号,你们将要忧愁,然而你们的忧愁要变为喜乐。你们现在在忧愁,但我要再见你们,你们的心就喜乐了。”(《约翰福音》16:20-22)生命必有眼泪,但是门徒不应该只是忧愁,也应该想到会和主重逢的喜乐,就如同主耶稣提到妇人生产的时候想到快要产下的孩子就快乐,可以面对分娩的痛苦。我们在困难当中也应当超越痛苦看见上帝的恩典,就可以把忧愁变为喜乐。

怎样可以在痛苦中仍然是看见上帝的恩典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在痛苦中仍然回忆和数算上帝的恩典,为所有的感恩,而不只是埋怨没有的,可惜的是人性是倾向埋怨和忘恩的。或许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十个麻风病人得了医治,而只有一个回来感谢主。值得注意的是回来感恩的麻风病人是撒玛利亚人,也就是外邦人。我们这一群外邦的基督徒应该效法这个撒玛利亚病人,做一个感恩的外邦人。

另外我们应当履行保罗的教训,“凡事谢恩”(《帖撒罗尼迦前书》5:18),不但是在痛苦中数算上帝的恩典,献上感谢,平时也要凡事感恩。犹太教甚至鼓励人在上洗手间后就颂赞神说:上帝啊,你是全地的主,愿你得着称颂,因为你按你无限的智慧,为人造了各种出口,若一个出口应关闭时打开,或打开时关闭,则人不可以生存。上帝啊,你真配受称颂。你医治人类,又为人行奇事。这种凡事感恩的精神实在是值得我们效法的。

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感恩记录薄,每天晚上写下值得感恩的事,你很快地就会发现值得感恩的事远远地超过烦恼的事,就如以下的感恩:虽然每天早晨闹钟响的时候我还赖在床上,迟迟不肯起床,主啊,为了我能够听到钟声感谢你。纵然醒来的时候怕从帘子里透过的阳光,我总是不肯睁开眼睛,主啊,为了我能够看见阳光感谢你。纵然是早上忙着上班真忙乱,常常找到了袜子来,而炉上的蛋就烧焦了,主啊,为了我能够跟家人一块吃早餐感谢你。纵然是早餐天天吃了同样的东西,但是主啊,为着不用饥荒挨饿,有食物吃,我要感谢你。纵然我工作相当刻板,周而复始,变化不多,主啊,为了我有工作我就感谢你。纵然我经常抱怨生不逢时,运气欠佳,主啊,为了我不用百病缠身,能够健康的生活感谢你。

丰衣足食绝对不是偶然或必然的,而是上帝丰富恩典的供应,我们有没有为此而真心、忠心地感谢呢?不感恩的人,拥有最好的东西也不察觉,因为只看到那些还没有属于他的,或者是所欠缺的,可惜的是,我们常常会成为不感恩的人,难怪这么多的人整天的闷闷不乐,让我们凡事感恩,一方面向上帝表达谢意,另一方面也因此成为快乐的人。

TOP

接受生命是有依靠的

我们可以在痛苦中快乐,除了可以有上帝的恩典,还因为有一位可以依靠的上帝,如传道者所说:“我知道上帝一切所做的,都必永存;无所增添,无所减少。上帝这样行,是要人在他面前存敬畏的心。现今的事早先就有了,将来的事早已也有了,并且上帝使已过的事重新再来。”我们一看,这两节经文指出世事的循环交替是要人经文上帝,这是《传道书》所强调的道理,不过有三件事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第一件事,第14节指出上帝和他的工作三方面的特性:第一,他是永恒的,永远不会被取代;第二,他是完全的,无所增添,无所减少;第三,他配受人敬畏。

第二,在这儿所提到的“敬畏”是《传道书》常常出现的动词,它的意思不是害怕上帝,而是因着信靠,整个的人投向他。

第三,“上帝使已过的事重新再来”是很难翻译的一句经文。和合本小字,新译本旁注,思高本MASB都把它翻译成“上帝寻回已过的事。”吕振中的译本说:“被追逐的往事上帝也设法讨回。”七十士译本说:“上帝寻找被逼迫的。”虽然这句经文不容易翻译,但是它跟前两句“现今的事早先就有了,将来的事早已也有了”合起来意思却是非常明显,也就是一切的事,无论是现在、过去、将来都在上帝看管之下。他都清楚,没有一事逃过他的眼目。因此我们可以信靠这位永恒、完全、配得人敬畏的上帝。就算是在痛苦中,仍然可以信靠他,因为虽然有知识的限制,不知道为何会遇见所受的苦难,仍然是不害怕,因为天父是知道的。我们看不见,他却是看得一清二楚。因此,我们只需要依靠他。


接受生命的现实

我们不快乐的一个主因就是不能够接受现实。

第一,常用逃避现实的方法。

A、用否认。福乐神学院前院长哈特博士在12岁时,父母离婚了,对他来说,那个日子就好像是世界末日。当他要知道要离开爸爸跟着妈妈搬出住了十多年的家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去生存,又要失去好朋友和同学,他感到异常的痛苦。父母离婚令他十分伤痛,他却认为男子汉流血不流泪,所以就假装刚强,如果真是忍不住,就赶快地把掉下来的泪水擦干净,他逐渐养成了一习惯,不开心,就走进幻想的世界,想象父母破镜重圆,返回原来的房子,一家人快乐地生活。但是幻想像沙漠里的海市蜃楼,一转眼就幻灭了,他仍然要面对可怕的将来,沮丧和无助像数不尽黑云笼罩着他少年和青年的时代,一直到有一天他学会了面对现实,才开始发展应付困难的能力,不再浪费时间去逃避现实。他明白到面对人生每个阶段遇到的困难,生命才渐渐成长。

日常生活中像哈特一样否认事实的例子是屡见不鲜的。有人怕增肥,就不肯踏上量重器;有人怕听到坏消息,就不敢拆信件;有人怕医生说生病了,就不敢去看医生。人的心里头常常存在一些防卫系统,就像屏风一样把人封住,认为这样就可以保护自己,结果我们成长的能力就被切断了,停留在否认痛苦的阶段里头。

B、是投射,把问题归咎于别人的身上,最普遍的投射是把问题归咎于父母,认为自己的缺点和错误都是成长的时候父母教导不佳,而事实上我们出问题的主因很少来自于父母,当我们愿意为自己的错误负责,不再埋怨父母才可以面对现实。

C、是转移,就是把所有消极和不安的情绪发泄在无辜的人身上,代名词就是代罪羔羊。当我们不能够面对现实,会迫使别人,甚至是猫狗来承担所有的罪咎。用以上方法去逃避现实,都只是有害无益。我们应该接受现实,这是苏格拉底所学到的。雅典人妒忌他,用莫须有的最判了他死刑。友善的狱卒拿毒药给他的时候说:“一些躲不开的事就看开一点吧!”他接受了狱卒的忠告,从容地服下毒药。让我们用豁达的态度面对躲不开的现实。
怎样才是面对现实呢?

面对现实是每天醒来相信生命是奇妙的,但是有他的限制;面对现实是培养生命更强的触觉,接受喜乐和痛苦是必然的;面对现实是了解自己的梦想,努力地追求,尝试达到;面对现实是留意自己的经历,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面对现实是磨练自己的思想,培养自己的品格,变得更成熟。面对现实的人活得充实又不断地拟定新的目标。面对现实是按上帝的计划更改自己的想往;面对现实是用上帝给我们的资源营造快乐和丰富的生命。



如何面对现实呢?

第一,找出我们常用上面哪个方法逃避现实,然后提醒自己不要再做了。
第二,我们要学习勇敢地为自己所做的负责,不要推卸责任。
第三,应该求上帝帮助我们不能改变的现实,有勇气改变能够改变的,又有智慧来分别二者。

TOP

返回列表

站長推薦 關閉


新约 提摩太前书 《第一课》

问安和祝颂 - 在上帝的家中 经文:提前一:1 - 2 主旨:从保罗的问安语,看保罗和提摩太的师生与父子的关系﹔从祝颂中,看在上帝的家中有什麼特徵。 一. 我曾 ...


查看